水泥混凝土路面俗稱“白道”,是相較于瀝青路面(“黑道”,又稱柔性路面)的剛性路面。由于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壽命長、養護工作量小、能源消耗少、施工簡便、對交通等級和環境適應性強等優點,因而被逐漸用于國家公路建設中。高速公路是一個國家交通現代化的一個主要標志。便可緊緊抓住二個碎石間的水泥與砂,而鋼纖維許多外型結構設計上,不管是手動還是自動,都要想法將鋼纖維與混凝土完全均勻的攪拌,首先在攪拌時注意鋼纖維加入的流程,一般先遞入料斗的是干砂石,然后加入適量的鋼纖維,緊接著進行干拌,時間不要太長,然后再加水進行攪拌,一定要均勻的分布鋼纖維,才能讓鋼纖維不露到表面上去?!?手工拌和一般應用在小的修補工程上,總的混凝土方量不會太多。所以,一般只要設法將鋼纖維與混凝土完全均勻的攪拌即可。(具體操作的時候切忌:砂、石、 水泥、鋼纖維必須先干拌完全均勻再加適量水,否則難以拌勻)。鋼纖維混凝土的配合比設計與普通水泥混凝土相比,鋼纖維膨脹混凝土的配制,一般通過兩種途徑:一是在混凝土中摻加膨脹劑,二是采用膨脹水泥。在普通混凝土中摻入適量的膨脹劑或膨脹水泥,產生的自應力較低。
一般自應力值不大于1Mpa者稱為補償收縮混凝土或微膨脹混凝土:另一種是采用膨脹能力較大的自應力水泥配制混凝土,或者在普通混凝土中摻入劑理較大、效能較高的膨脹大劑,可產生較大的膨脹率從而產生較高的自應力,在水泥混凝土拌合料中摻入鋼纖維,主要是為了提高混凝土的抗彎、抗拉、抗疲勞的能力和韌性,因此配合比設計的強度控制,當有抗壓強度要求時,除按抗壓強度控制外,還應根據工程性質和要求,分別按抗彎強度或抗拉強度控制,確定拌合料的配合比,以充分發揮鋼纖維混凝土的增強作用,而普通水泥混凝土一般以抗壓強度控制來確定拌合料的配合比。鋼纖維是由優質硬拉鋼絲制成,“粘結成排”的鋼纖維能夠保證更加簡單、快速、均勻的混合,而兩端的彎鉤形狀加強與混凝土的握裹力;機械拌和混凝土的過程中需加鋼纖維產品,一般的攪拌站有大有小,但基本功能都是一致的,僅是與水泥及砂結合而已,而水泥與砂僅是小小顆粒而已,結合硬度亦遠不及碎石且在混凝土內較易移動,因顆粒太小,較易產生碎裂情形。更何況水泥、砂與鋼纖維之間結合,二種不同物性表面將形成很薄的結晶水,鋼纖維表面愈多,造成結晶水面積就愈大且更容易造成脫離,使得水泥、砂碎裂,一經碎裂所有結合力便化為烏有,這是一個弱力,而不是助力。
版權所有:www.improvingcvdoutcomes.com 鋼纖維 轉載請注明出處